近幾年,全國購物中心遍地開花,并下沉三四線城市,呈現一片蓬勃發展之勢。這兩年,購物中心開業量更是高位運行,開業量逐年上升。不過接下來2018年擬開業購物中心數量、體量均呈現小幅下滑趨勢,超大體量商業項目大幅減少。
據贏商大數據中心統計,2018年全國擬開業大型商業項目約937個,商業體量高達8400多萬㎡,數量、體量比2017年計劃開業項目分別下降約3%、14%。(2017年擬開業數量970個,商業體量9800多萬㎡),但不少項目僅僅是未能趕2018年內開業,作為未開業的商業存量仍然非常龐大。
值得注意的是,2018擬開業項目中,近百項目是原計劃2017年開業延期而至,延期開業已經成為普遍現象,據預測,2017年實際開業率約為原計劃的50%,約500個項目開業。
(注:統計對象為商業面積≥3萬㎡的集中型零售物業,包括購物中心、商業街等,不含專業市場、文旅項目,下同)
從全國七大區域看,2018年擬開業量對比2017年擬開業量,四大區域下降,三大區域增長。其中,華東、華中、華北、東北四大區擬開業數量同比出現下降,東北、華中地區降幅最大。
另外西南、西北、華南三區域增長,西部兩區增幅度大。顯而易見,接下來西部地區商業地產增長將領銜其它地區,集中爆發的開業量,將吸引更多品牌進入,而中部、北部市場表現乏力。
各區域計劃開業項目數具體表現:
華東地區:計劃開業360個項目遙遙領先。不過擬開業量對比2017年數量仍減少40個,下降約10%;
西南地區:排第二,商業活躍度持續高漲,192個項目,同比數量增長40個,增幅約26%;
華南地區:排第三,不過擬開業量比上年度增長14個,同比增幅約13%;
西北地區:排第四,但增長強勁,同比增長22個項目,增幅28%;
華中、華北、東北:依次排在后面,且同為擬開業量下滑的區域,華中地區減量44個,降幅35%;華北減量1個,降幅2%;東北減量24個,降幅53.33%。
一線城市商業增量有限,增速持續放緩,并向郊區外拓。2018年,北上廣深四大城市擬開業量合計88個,比2017年減少5個,商業總體量則減少近40萬㎡。
上海、北京數量、體量均下降;
上海減少22個,降幅39.3%;
北京依然是個位數,從去年的9個減少為8個;
廣州擬開業量是去年的3倍多;
深圳數量增長4個,體量卻下降近30萬㎡;
不約而同,廣深大部分項目位于城市新區或甚至郊區地帶。
隨著城市外拓,郊區社區型商業成為一線城市商業發展的大趨勢。從四個一線城市看,上海、深圳相對更有活力,潛力更讓人看好。
15個新一線城市,對比2017年開業數量、商業體量均呈現下降,數量合計257個,占全國總數量的27.4%,比上一年減少33個,體量合計2367.84萬㎡,占全國總體量的24.2%,比上一年減少近600萬㎡。
15個城市中,重慶、西安、長沙、無錫、武漢、大連、青島、沈陽等8個城市擬開業項目數量下降;重慶、西安、杭州、長沙、無錫、沈陽、武漢、青島、大連等9個城市擬開業商業體量下降。
值得注意的是,大連2018年無新開業項目;單從商業體量看,重慶、武漢、沈陽降幅最大,寧波、南京、天津增長明顯。
從2018年擬開業項目數量TOP20城市看,未來全國商業重心再次清晰呈現,重點是西部和長三角市場。
西部重慶、西安是排頭兵;
昆明進入前十,超越成都;
貴陽也進入前20,跟合肥并肩。
長三角依托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經濟條件優勢,8個城市商業特別活躍,華南集中在廣州、深圳、佛山,華中乏力,東北無城市上榜。
2018年擬開業項目體量區間與2017年基本一致:
1、5~10萬㎡體量是主流
這個區間的體量,比小型社區商業有更大的發揮空間,可以規劃更多更豐富的業態,在體驗當道的當下,購物中心也需要更多空間打造場景,提升消費者體驗感。
而比起10萬㎡以上的大型項目,輻射范圍較小,定位可以更有針對性,招商品牌相對要少,操盤難度相對較低。
2、20萬㎡以上項目大幅下降近5成,約去年的一半
這些項目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區及華東地區的縣級市。重慶、西安、蘭州等地域廣袤的西部城市最為集中。
這主要與城市土地供應及商業規劃有關,在一、二線城市成熟商圈,大部分已經是商業存量高企,從規劃上開始出現調整,城市綜合體純商業體量占比縮減。
從擴張速度較為快速的產品線看,除了依舊占據榜首的萬達廣場之外,另一個很明顯的現象就是新品牌擴張速度。
尤其是這兩年發力的新城吾悅廣場,每年新開業購物中心在10個以上,相比萬象城、大悅城、龍湖天街等品牌,速度是其幾倍。
萬科社區商業產品線力度不小,這兩年主要推萬科廣場和萬科里品牌。
1、華東地區
作為最大的區域,囊括全國七個省份或直轄市在內,共集中了360個項目,占全國項目總量的38.4%,總體量3107.46萬㎡,占全國的37.1%,其中:
江蘇109個、浙江85個是華東區開業量最大的城市;
一線城市上海34個項目,比上一年度的56個大幅收縮近5成;
其余安徽、福建、山東、江西四省擬開業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。
上海明年擬開業項目中,值得期待的大型購物中心有LuOne凱德晶萃廣場、上海大寧久光、陸家嘴中心L+ Mall、上海夢中心等。
2、西南地區
西南區排名第二,項目總量192個,總體量1865.98萬㎡。
四川占近4成,商業下沉縣級市加速;
重慶擬開業項目對比上年度大幅下降40%,商業放緩趨勢明顯;
云南、貴州對比去年數量也有小幅下滑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近年來外來知名房企紛紛攜產品線,以輕資產模式進入云貴地區,包括大悅城、愛琴海。港企恒隆地產在昆明開發的恒隆廣場明年也將亮相。知名產品線的進入,有望為區域注入全新的商業活力。
3、華南地區
廣東、廣西、海南三省共122個項目,商業總體量1030.53萬㎡。
廣東擬開業項目103個,占全區的85.12%;
廣東7成項目集中在廣州、深圳、佛山;
廣州2018擬開業量是上一年度的3倍多,主要是白云區、花都區商業發力,新增多個10萬㎡以上大型項目。
深耕白云商圈13年的百信廣場,2018年將帶來百信廣場西區項目開業,體量達12萬㎡。廣州主城區天河區將迎來K11購物藝術中心的開業,深圳則將迎來第二個萬象城開業。
4、西北地區
100個項目緊追華南區,陜西西安作為西北市場的大門,無疑是區域內的商業重心。
陜西2018年擬開業項目51個項目,40個在西安;
外來房企加速布局,如SKP新光天地、大悅城、大融城、新城吾悅廣場等知名產品線/項目均已進入,并將于2018年開出。
4、西北地區
100個項目緊追華南區,陜西西安作為西北市場的大門,無疑是區域內的商業重心。
陜西2018年擬開業項目51個項目,40個在西安;
外來房企加速布局,如SKP新光天地、大悅城、大融城、新城吾悅廣場等知名產品線/項目均已進入,并將于2018年開出。
5、華中地區
華中區這兩年商業開發活躍度有明顯下滑跡象,2018年擬開業量81個,排西部城市之后,對比2017年更是大幅下滑,僅2017年(125個)的64.8%。
湖北、湖南、河南三省擬開業項目量均衡分布,但都集中在省府城市;
武漢9個,長沙12個,鄭州20個;
九龍倉打造的長沙IFS或許會成為2018年華中開業購物中心最亮眼的項目。
6、華北地區
華北地區商業發展速度較其他地區相對緩慢。
作為一線城市的北京,新開業商業量連續下降,2017年擬開業量9個,2018年減少為8個,包括1個2017年已經試業的王府中環。2018年要開業的房山龍湖天街、芳圓里ID MALL都是體量10萬㎡級別的大型購物中心。
河北擬開業量較大,但近年河北商業發展面臨重重問題,傳統商業存量大,同質化嚴重、創新不足等問題突出,導致新項目發展受困。
7、東北地區
東北地區是商業活躍度最低的區域,雖然東三省幅員遼闊,但商業發展滯后,傳統商業升級換代還需時間。
遼寧沈陽、大連是東北商業最活躍的城市,恒隆廣場已經在這兩座城市先后布局3個項目;
2018年沈陽將有6個項目開業,包括沈陽K11購物藝術中心;
大連2018年暫無大型購物中心開業。
備注:以上項目開業數據主要來自贏商大數據中心、企業方提供、媒體公開報道,如有錯漏歡迎糾正。